目前分類:提醒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有些善變還不賴

「善變」向來被視為負面形容,但是其實有些善變還不賴。

本來想吃宵夜,洗澡的時候看著自己的肚子就忽然決定不吃了,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過去3-6年的生活經歷

原本都只是很單方向的個人經歷與感受和前進

如今,該是更深一層去看待這寶貴的生活經歷

才能分享出”經歷帶來更有價值的生命與生活蛻變品質”

該怎麼分享與行動並轉成趣!!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父親存了很久的錢,終於買了一輛雪亮的新車。
他非常寶貝這部車,每天都洗車打蠟。

他五歲的兒子見父親這麼愛車,也非常興奮的幫爸爸一起洗。
父親有這樣一個兒子,非常滿意,深覺這個兒子很體諒為父的心。

有一天,這位父親很累,雖然車子因為淋了雨而顯得髒,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看生活】瞋心與慈心

有人說現代人的瞋心很重,所以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了暴戾之氣。所謂瞋,是個總名稱,它的內容包括不滿意、憤怒、怨恨、看不慣和不自在等內心的感受。呈現在外表上,則是一種憤怒的表情或動作,讓人覺得陰險、奸詐或是恐怖,彷彿生命將受到威脅。可以說,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和慈悲心相反的,就是瞋心。

慈悲心是愛護人、為人設想,但它也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有時也有金剛怒目的慈悲心。金剛怒目和瞋恨不同,它是一種慈愛。以威嚴方式所展現的慈愛,就像是因為擔心你會掉到井裡,所以就吼你一下:「不可以到井邊玩!」這是警告,是出於慈愛的警示,和瞋恨不同。

所以,僅僅從表情、語氣上觀察,就認為和顏悅色的是愛,而現憤怒相的是瞋,那恐怕是不正確的。還是必須從對方所得到的真正感受、反應,以及行為的動機來判斷。

譬如口蜜腹劍的人,雖然口裡講的都是甜言蜜語,但是內心盡是一些壞計謀;而人之所以會以害人為目的,不外乎是貪圖別人的東西,因為得不到,才起了瞋心。

像社會上有一些情殺的事件,把別人毀容了,或是用暴力手段來對付變心的那一方,都是因為從愛戀轉成了瞋恨,彷彿一定要看到對方受傷害了,才能消去自己的心頭之恨。然而,並不是一定要發生讓對方受到傷害的行為才是瞋,只要是存有希望讓對方受傷害的心,就已經是瞋了。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看生活】懂得放下,才能自在

問:法師常勸人遇到困境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其中最難的是「放下」,大部分人一旦憂慮,就是時時擔心,如何才能做到「處理後就心無牽掛」呢?

答:放下,需要智慧。沒有智慧,就放不下。

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位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的。這小孩是老太太的孫子,老太太就把法師讓的位子給了孫子坐。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面看生活】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俗話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見愛情、友情、親情雖然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離死別時,更是讓人痛苦。因此有人以為,只要將情感斬斷,就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說,眾生都是「有情」,就是因為眾生有愛的緣故。

眾生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其次則是和自己生命相關的人、事、物。親情由第一代傳到第二代,象徵了生命的延續。愛情也是一樣,因為有了男女的結合,才有後代的出現,因此這個結合也和自己生命的延續有關。至於友情,雖然和生命的延續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但是人活在世界上,一定需要養分,除了飲食的養分之外,還必須從精神上獲得滋養,而友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養,所以友情和生命還是有關係的。

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是硬生生地把它切斷,都不合乎世間的法則,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都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才使得大家生活、聚集在一起,也才能夠彼此互相合作。但是我們要明白,因緣聚散是天經地義的,就如我們常常聽人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或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見生、死、聚、散都是正常的事。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的意義是與人分享 (聖嚴上人)

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人的生活,是為了提昇自己的品質,成長自己的品德。

人從生下來開始就是無知的,一天一天長大之後,如果不提昇自己,不是跟動物一樣嗎?

既然生而為人,就要漸漸地在普通人之中,變成一個能夠影響他人的普通人,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生活,是為了成長;生命,則是將自己生命的資源與他人共享。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真正無條件的愛  大愛才能引愛  再做大愛前 

1.要先觀察自已  自已的能與無能  需要與不需要  清楚了解  無妄念

2.再觀察認識他人  接受現階段他的能與無能  需要與不需要  

   接受他現在的行為  客觀待之   

3.找出可以溝通的模式  可以信任的基礎來互動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疼你,只有自己可以把自己放在手掌心,

 

愛自己,疼惜自己,當你有所求,就會有失落感。但是包括我們失落的時候,

 

也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起來,而不是一直從外面求取安全感。」,臉上帶著淡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7 1205

黃思騰    一位來中山大學實習的心理治療師

                   跟我分享了   假性失智症  會因各個情況不同(學科 人際 ......)

                   處理方式不同(如讀書  跟心理師聊天........)

                   若是要加上運動輔助   運動的方式也因人而異 

janetjen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